Widgets


(FAUCHON, Paris, France)

當意識到自己已經介入了的當下,攝影師自己該不該按下快門呢?測不準原理拿來在這個情境中,攝影師到底是記錄了哪一種的真實?攝影師到底還是拿著相機產生照片的主詞,而無法單純地假裝自己是個旁觀者。 -- Ernest, 2011/May/18

以前的故事都是用很久很久以前起頭的,今天這篇是用喀嚓喀嚓開始的。

零八、零九、一零年,這幾年很少拿起相機,我是說,很少認真的拿起相機並且認真地對待取景框中的光影影像,也許更遠久於零八年就有這個狀況。不敢說自己的大量拍攝的量真的夠多,但是認真的覺得自己遇到瓶頸,當我面對一個畫面,腦中閃過幾個構圖、相機設定的念頭,一邊雙手舉起相機熟練地做調整,同時雙腳開始走到構圖所需的定位、檢查是否需要閃燈、橫拍構圖幾張喀嚓喀嚓,轉九十度直拍構圖幾張喀嚓喀嚓、走下一個定位、喀嚓喀嚓喀嚓...。

每次的喀嚓都是對自己信心的打擊,始終我都希望在攝影過程中取得兩件事情:「拍出令自己、令別人感動的照片」、「透過照片或分享照片背後的故事,讓身邊的人感到快樂」。若要簡化,大概就是要有「感覺」,要有「快樂」,我才想要動手拍照。



當 Ernest 拿起相機時,除了調整光圈快門之外,他不是用工程師的眼光在看觀景窗中的世界。比較像是他和這個世界互動之後,藉由取景窗留下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也或許他在這個世界創造了一些另一個部分。 -- Ernest 的夢話吧,他常做夢。

每次拍攝之後,幾乎已經養成習慣地一定會在當天晚上或最晚隔天檢視所拍攝的量,我相信我的量遠遠不及專業攝影師,通常一天的行程走下來大約落在八百至一千二百張照片與影片左右。檢視的用意在於修正與調整隔天拍攝的狀況,另外主要是修正我自己最常見的水平對位狀況。但這種影像消化量,我可以在看到影像的瞬間回想起按下快門當時我所想像的構圖與情境想像,但也讓我越來越找不到我想要的「感覺」,感覺自己的照片中少了什麼,把物件一項一項拿掉之後少了好多東西。

09-Rothenburg
(Rothenburg Corner, Deutschland)

也忘了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的,好像是零七年丹麥德國的那次旅行,我開始帶著彩色鉛筆出門旅行,只是評介著國小學過畫畫、水彩、國畫的印象,就動手開始畫了。產出的量相當驚人... 驚人的少!:p(我就說 Ernest 怎麼可能乖乖寫散文嘛...您說是不是?是的話「讚」一下 XD)色鉛筆素描其實是這幾年對於攝影感覺卡住的一種跳脫的方式,嘗試新的東西、嘗試不一樣的方法、嘗試沒做過的事情、挑戰一下自己到底還有沒有「感覺」。起初的想法很簡單,我覺得快門按完之後我會有空虛感,想找個拖時間的東西把我自己靜下來,真正用眼睛、用心再多看看多感覺眼前的這個光影變化。



跟某些演員多方嘗試各種戲路相似,我也嘗試各種素描手法,想找到自己比較喜歡的手繪風格。就這麼荒廢了攝影好幾年,大家可能也有感覺到,我這幾年拍的照片,其實光影的品質、照片背後的故事深度都有相當程度的縮減。這是我這兩年不敢拍婚禮攝影的原因之一吧,我想,我這麼想著。至少逃避著不敢擔任主攝。



婚禮攝影,是相對於旅行攝影、街拍,我最喜歡的攝影題目。原因沒有其他,就只因為獨特性,只會發生這一次,攝影師只有一個按下快門的機會。加上婚禮攝影是最有感覺、最歡樂的場合,完全融合我自己對攝影的期望。我想像中的婚禮攝影,攝影師是應該極力不介入但又同時積極融入在其中的狀態,其中最有挑戰的是,「我要站在哪裡」?例如雙方互戴婚戒的時候,攝影師該不該「卡位」?還是應該把這最美好的時刻留給雙方家長與親友?那攝影師該想的是,如果我不卡檔位,我該如何透過任何方式將這個時刻留下來讓男女主角以及他們的家人親朋好友們未來能夠有所回味呢?天曉得這樣的幾張照片會在未來發生什麼影響或融入他人的生活呢?:)

以上雜感,大略的整理了自從上週開始欣賞 BENCHRISMANPHOTOGRAPHERS.COM 的多組婚禮記錄照片後的感覺。慢慢找回攝影感覺之後,今年明年結婚而且想嘗試不同於以往傳統婚禮的朋友們,我們可以找時間一起聊聊喔 :)

喔對,我的本業還是 Information Technology,各位除了攝影之外,對於 Internet Marketing/ Advertising/ Cloud Solution/ Process Integr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也都歡迎一起討論 :)

0 則留言:

張貼留言

 
Top